作者:思提反
看了《夜間的天露》有關兩個伯大尼的馬利亞與抹大拉的馬利亞,乃是同一個馬利亞的解釋後,我心中不禁感到莫大的震撼。
的確,在解讀聖經的時候,當人憑傳統耳聞目睹,先入爲主的習慣,接收或接受某一教導時,就很少從其它的角度去思考是否經文後面還隱藏着更深的含意。人在讀聖經時經常碰到“盲點”,是與人帶着墮落天使的罪性分不開的。我們只有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,才能謙卑在主的腳前,在不完全之中學習完全的功課。
受到這兩個馬利亞的啓發,我不禁想到了馬大和馬利亞這對姐妹。傳統上,我們都以爲坐在主腳前靜心聽道的馬利亞得到“上好的福份”;而在廚房裏忙忙碌碌的馬大顯然沒有馬利亞那麽好,就算好,也不是“上好”。于是,無形中,動腦不動手的馬利亞就成了衆多信徒模仿、追求“上好”的榜樣;而勞力不勞心的馬大則成了“次好”的代名詞。
然而,想一想,當馬大的兄弟拉撒路死了四天之後,主耶稣前來叫之從死裏複活之時,馬大不僅先跑到村口迎接主耶稣,而且還說了這樣的話:“主阿,是的,我信你是基督,是神的兒子,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。”(約11:27)
要知道,在四福音書中,直接認識耶稣是基督的,只有一男一女兩個人:男的是彼得,當耶穌問門徒說說,“你們說我是誰”時,“西門彼得回答說: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兒子”(太16:16);而女的那一位就是馬大。
倘若說,馬大是這樣一個對耶稣有著深刻認識的人,你能說,她是一個“次好”的人嗎?何況,當馬大站在村口跟耶稣說話時,馬利亞還在家裏爲著拉撒路的死,哭得死去活來,連見耶稣都要等人去叫,如果說她是“上好”的代表,在這件事上又怎能說得通呢?
可見,我們原來對經文的意思可能有誤解之處。
我覺得,要正確理解“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,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,是不能奪去的”(路10:42)這句話的意思,必須與上文“馬大,馬大,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”緊連在一起才解得通。
換言之,“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”這句話,實際上並不是指着馬利亞說的,而是針對着馬大而言。因爲,馬大爲主做許多事本身並沒有錯,問題出在她做事時不專一,思慮煩擾,心慌意亂,一直落在試探的攪擾之中。也許,她人在動手,腦子裏想的卻是如何才能聽到主的話。
與馬大相反,主指出“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,是不能奪去的。”——這裏的“那上好的福分”,大多數的聖經文本都譯成“好的部份”。也就是說,它並非要在馬利亞與馬大之間分“上好”與“次好”;而是指出就馬大忙亂,馬利亞安靜這件事而言,馬利亞的選擇是好的,而且一定下來就不動,這恰好是忙亂的馬大所欠缺的。
然而,這一次好,不見得下一次也好;過去不好,也不等于現在或未來就不好。馬利亞及馬大的現身說法,深深表明了這一點。當面臨拉撒路之死的試探時,“上好”的馬利亞跌倒了;“次好”的馬大反而站起來了。
接下來,當拉撒路複活之後,耶稣快上十字架的前夕,我們看到馬利亞用香膏膏抹耶稣的腳的行動,又再次選擇了“上好的福份”,滿足了主的心意。
“馬大”一名的意思是“她曾是叛逆的”及“貴婦”。這兩個看起來似乎難以連在一起的含義,告訴我們一件事:從墮落天使而來的人,只要真心悔改,就最後可以成爲“貴婦”——羔羊的妻。
馬大之所以能成爲新約中第一個稱耶稣爲基督的女人,相信與她接受了主的責備而悔改有關;馬利亞最後能成爲主提名記念的“高塔”,也與她越來越認識自己,自然而然隱藏自己的“白”,毫不忌諱在衆人面前暴露自己被鬼附過的“黑”,有着密切的關系。
倘若說,福份真有“上好”與“次好”之分的話,那麽,馬利亞與馬大的角色也是隨時隨地可以替換的。昨天的“上好”不等于今天的“上好”;但今天的“次好”卻可以確定明天你必定得不到“上好”。從馬利亞與馬大的身上,這是我們應該看到的隨着悔改而來的“上好的福分”。
也许,馬大與馬利亞生命的成長過程,是“在後的將要在前,在前的將要在後”很好的註解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注1:此乃神道出版社出版的“末日信息叢書”讀者的讀後探解類的文章,爲了鼓勵更多讀者分享讀後感,又滿足多數讀者願意作“無名士”的心願,我們將收到的文章的作者用每位讀者自選的筆名或數字編號代替。
注2:欲瞭解新約的“抹大拉的馬利亞”與“伯大尼的馬利亞”爲什麼是同一個人,請參看神道出版社的新書《夜間的天露》。
Leave a Reply